历届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获得者(3)
| 1981年 | 罗杰·斯佩里 | 美国 | “发现大脑半球的功能性分工” | 
| 大卫·休伯尔 | 美国 | “发现视觉系统的信息加工” | |
| 托斯坦·维厄瑟尔 | 瑞典 | ||
| 1982年 | 苏恩·伯格斯特龙 | 瑞典 | “发现前列腺素及其相关的生物活性物质” | 
| 本格特·萨米尔松 | 瑞典 | ||
| 约翰·范恩 | 英国 | ||
| 1983年 | 巴巴拉·麦克林托克 | 美国 | “发现可移动的遗传元素” | 
| 1984年 | 尼尔斯·杰尼 | 丹麦 | “关于免疫系统的发育和控制特异性的理论,以及发现单克隆抗体产生的原理” | 
| 乔治斯·克勒 | 德国 | ||
| 色萨·米尔斯坦 | 英国 | ||
| 1985年 | 麦可·布朗 | 美国 | “在胆固醇代谢的调控方面的发现” | 
| 约瑟夫·里欧纳德·戈尔茨坦 | 美国 | ||
| 1986年 | 斯坦利·科恩 | 美国 | “发现生长因子” | 
| 丽塔·列维-蒙塔尔奇尼 | 美国 | ||
| 1987年 | 利根川进 | 日本 | “发现抗体多样性产生的遗传学原理” | 
| 1988年 | 詹姆士·W·布拉克爵士 | 英国 | “发现药物治疗的重要原理” | 
| 格特鲁德·B·埃利恩 | 美国 | ||
| 乔治·希青斯 | 美国 | ||
| 1989年 | 迈克尔·毕晓普 | 美国 | “发现逆转录病毒致癌基因的细胞来源” | 
| 哈罗德·瓦慕斯 | 美国 | ||
| 1990年 | 约瑟夫·默里 | 美国 | “发明应用于人类疾病治疗的器官和细胞移植术” | 
| 唐纳尔·托马斯 | 美国 | ||
| 1991年 | 厄温·内尔 | 德国 | “发现细胞中单离子通道的功能” | 
| 伯特·萨克曼 | 德国 | ||
| 1992年 | 埃德蒙·费希尔 | 美国 | “发现的可逆的蛋白质磷酸化作用是一种生物调节机制” | 
| 埃德温·克雷布斯 | 美国 | ||
| 1993年 | 理察·罗伯茨 | 英国 | “发现断裂基因” | 
| 菲利普·夏普 | 美国 | ||
| 1994年 | 艾尔佛列·古曼·吉尔曼 | 美国 | “发现G蛋白及其在细胞中的信号转导作用” | 
| 马丁·罗德贝尔 | 美国 | ||
| 1995年 | 爱德华·路易斯 | 美国 | “发现早期胚胎发育中的遗传调控机理” | 
| 克里斯汀·纽斯林-沃尔哈德 | 德国 | ||
| 艾瑞克·威斯乔斯 | 美国 | ||
| 1996年 | 彼得·杜赫提 | 澳大利亚 | “发现细胞介导的免疫防御特性” | 
| 罗夫·辛克纳吉 | 瑞士 | ||
| 1997年 | 史坦利·布鲁希纳 | 美国 | “发现朊病毒——传染的一种新的生物学原理” | 
| 1998年 | 罗伯·佛契哥特 | 美国 | “发现在心血管系统中起信号分子作用的一氧化氮” | 
| 路易斯·路伊格纳洛 | 美国 | ||
| 费瑞·慕拉德 | 美国 | ||
| 1999年 | 古特·布洛伯尔 | 美国 | “发现蛋白质具有内在信号以控制其在细胞内的传递和定位” | 
| 2000年 | 阿尔维德·卡尔森 | 瑞典 | “发现神经系统中的信号传导” | 
| 保罗·格林加德 | 美国 | ||
| 艾瑞克·坎德尔 | 美国 | ||
| 2001年 | 利兰·哈特韦尔 | 美国 | “发现细胞周期的关键调节因子” | 
| 蒂姆·亨特 | 英国 | ||
| 保罗·纳斯 | 英国 | ||
| 2002年 | 悉尼·布伦纳 | 英国 | “发现器官发育和细胞程序性死亡的遗传调控机理” | 
| H·罗伯特·霍维茨 | 美国 | ||
| 约翰·E·苏尔斯顿 | 英国 | ||
| 2003年 | 保罗·劳特伯 | 美国 | “在核磁共振成像方面的发现” | 
| 彼得·曼斯菲尔德 | 英国 | ||
| 2004年 | 理查德·阿克塞尔 | 美国 | “发现嗅觉受体和嗅觉系统的组织方式” | 
| 琳达·巴克 | 美国 | ||
| 2005年 | 巴里·马歇尔 | 澳大利亚 | “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胃溃疡中所起的作用” | 
| 罗宾·沃伦 | 澳大利亚 | ||
| 2006年 | 安德鲁·法厄 | 美国 | “发现了RNA干扰——双链RNA引发的沉默现象” | 
| 克雷格·梅洛 | 美国 | ||
| 2007年 | 马里奥·卡佩奇 | 美国 | “在利用胚胎干细胞引入特异性基因修饰的原理上的发现” | 
| 马丁·埃文斯 | 英国 | ||
| 奥利弗·史密斯 | 美国 | ||
| 2008年 | 哈拉尔德·楚尔·豪森 | 德国 | “发现了导致子宫颈癌的人乳头状瘤病毒(HPV)” | 
| 弗朗索瓦丝·巴尔-西诺西 | 法国 | “发现人类免疫缺陷病毒(即艾滋病病毒,HIV)” | |
| 吕克·蒙塔尼 | 法国 | ||
| 2009年 | 伊丽莎白·布莱克本 | 澳大利亚 | “发现端粒和端粒酶如何保护染色体” | 
| 卡罗尔·格雷德 | 美国 | ||
| 杰克·绍斯塔克 | 英国 | ||
| 2010年 | 罗伯特·杰弗里·爱德华兹 | 英国 | 创立了体外受精技术,被称为“试管婴儿之父” | 
| 2011年 | 布鲁斯·巴特勒 | 美国 | "他们对于先天免疫机制激活的发现” | 
| 朱尔斯·霍夫曼 | 法国 | ||
| 拉尔夫 ·斯坦曼 | 美国 | "他发现树突细胞和其在获得性免疫中的作用” | |
| 2012年 | 约翰·格登 | 英国 | “发现成熟细胞可被重写成多功能细胞,细胞核重编程技术” | 
| 山中伸弥 | 日本 | 
	
| 2013年 | 詹姆斯·E·罗斯曼 | 美国 | 发现了细胞囊泡运输与调节机制。 | 
| 兰迪-W.谢克曼 | 美国 | ||
| 托马斯-C.苏德霍夫 | 德国 | ||
| 2014年 | 约翰·奥基夫 | 英国 | 发现构成大脑定位系统的细胞 | 
| 梅·布莱特·莫索尔 | 挪威 | ||
| 爱德华·莫索尔 | 挪威 | ||
| 2015年 | 威廉·C·坎贝尔 | 爱尔兰 | 发现治疗丝虫寄生虫新疗法 | 
| 大村智 | 日本 | ||
| 屠呦呦 | 中国 | 发现治疗疟疾的新疗法 | |
| 2016年 | 大隅良典 | 日本 | 发现了细胞自噬的机制 | 
| 2017年 | 杰弗里·霍尔 | 美国 | 发现了控制昼夜节律的分子机制 | 
| 迈克尔·罗斯巴什 | 美国 | ||
| 迈克尔·杨 | 美国 | ||
| 2018年 | 詹姆斯·艾利森 | 美国 | 发现负性免疫调节治疗癌症的疗法方面的贡献 | 
| 本庶佑 | 日本 | 
	
	

 仪器咨询
仪器咨询
 
    